有机电致发光器件(OLED)在生活中逐步取代液晶成为显示的主流,而为了满足超高清显示的需求,对其发光材料的光谱宽度需求由较高要求。因此,具有窄谱带发射和高发光效率特性的多重共振型热激活延迟荧光(MR-TADF)材料最近取得了显著进展,器件效率逐步提高。但是,具有合适发光位置的纯色MR-TADF发光材料仍然缺乏,需要加大研究力度。
最近,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的荧光团-桥-荧光团(F-B-F)结构,通过将两个经典的两个MR-TADF荧光团BNCz(基于咔唑基团)和POABNCz(基于咔唑和吩恶嗪基团)在萘桥空间上面对面排列,合成了两个MR-TADF材料BNCz-n-POABNCz和POABNCz-n-POABNC,在甲苯溶液中呈现出蓝绿光和绿光发射,最大发射峰分别为501和516 nm,半峰宽分别为30和33 nm,在掺杂薄膜中的荧光量子产率分别为94%和87%。值得注意的是,POABNCz-n-POABNCz具有较高的色纯度,CIE色坐标为(0.19,0.71),达到了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关于纯绿光发射的标准。此外,基于它们的OLED器件在5 wt%的掺杂浓度时其最大外量子效率分别达到了32.0%和33.6%,并显示了较小的效率滚降。如基于POABNCz-n-POABNCz的器件在100和1000 cd m-2的亮度时,其外量子效率仍然可以分别达到27.9%和21.8%。值得注意的是,两个器件都显示了一定的浓度非依赖效应,掺杂浓度达到20 wt%时,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基本不变,而外量子效率仍然可以高达28.5%,显示了较好的应用价值。

该工作以“Fluorophore-Bridge-Fluorophore Architecture for Efficient Narrowband Pure Green Electroluminescence”为题发表于Adv. Opt. Mater. (2025, 13, 2500395)。